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PCCR)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将CO2转化为高价值多碳产品的潜力技术,但是其目标产物的产率与选择性始终难以提升。
2025年10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车顺爱(国家杰青)、方宇熙、上海科技大学马延航、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邰仁忠(国家杰青)、华东师范大学陈缙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所田长麟(国家杰青)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Synthesis发表题为《A chiral mesostructured photocatalyst for efficient solar-driven CO2reduction to ethanol》的研究论文,Yongping Cui、Yao Wang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车顺爱、方宇熙、马延航、邰仁忠、陈缙泉、田长麟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在本文中,作者报道了一种在不使用任何添加剂的条件下,通过手性介观结构铜掺杂In2S3光催化剂,在模拟太阳光驱动的PCCR反应中实现了 1.4 mmol gcat-1h-1的乙醇产率与93.7%的选择性。
光催化剂中手性诱导的自旋极化效应促进了三重态OCCO中间体的形成与稳定;
随后,催化剂表面具有反应活性的铜-铟双位点可高效地将这些三重态OCCO中间体转化为化学吸附的OCCO与OCCOH中间体。
这一转化过程有效促进了C-C耦合,从而实现乙醇的高效生成并显著减少C1副产物。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将手性诱导的自旋极化与表面活性位点相结合,可以实现PCCR反应的高选择性与高生产率。
本研究同时凸显了增强C2中间体对多碳产物PCCR的重要性,拓展了对光催化CO2还原机理的认知。

图1 | CMCI光催化性能对比与反应机理。a. CMCI中通过自旋极化与铜-铟双位点协同作用实现PCCR合成乙醇的示意图。b. 不同光催化剂在无牺牲剂条件下CO2还原制乙醇的产率与选择性指标对比。

图2 | CMCI的结构与形貌表征。a. 对映体CMCIs、RMCI及AMCI的粉末XRD图谱。b-c. l-CMCI的低倍(b)与高倍(c) SEM图像。d. l-CMCI的低倍TEM图像及相应选区电子衍射图。e. 纳米薄片的HRTEM图像及对应傅里叶变换衍射图(右侧1-3)。f. 对映体CMCIs、RMCI与AMCI的漫反射紫外-可见光谱与圆二色谱。g. l-CMCI、CuS、Cu2S及铜箔的X射线吸收谱R空间图谱。h. 铜箔与l-CMCI的铜K边k2加权EXAFS信号的小波变换分析。

图3 | 样品的激发电荷分离特性与自旋极化分析。a.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b. 400 nm激发波长下的稳态光致发光光谱。c. 氙灯照射(间隔20秒)下光电流响应的时间依赖性。d. 通过mc-AFM测量获得的电流-电压曲线。e-f. 在360 nm探测波长下,采用线性偏振泵浦光和不同圆偏振探测光束测得的l-CMCI (e)和d-CMCI (f)圆偏振瞬态吸收光谱。

图4 | 对映体CMCIs、RMCI、AMCI及l-Cys-AMCI的PCCR性能。a-b. 5 atm CO2压力下的产物生成量(a) 与对应选择性 (b)。c-d. 1 atm CO2压力下的产物生成量(c) 与对应选择性 (d)。e. l-CMCI在1 atm CO2条件下进行光催化13CO2还原产物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谱图。

图5 | CMCI上CO2还原的机理研究。a-b. 光照条件下l-CMCI表面反应中间体的原位ATR-SEIRA光谱:(a) 1,000-1,700 cm-1区间的中间体特征峰;(b) 1,700-2,300 cm-1区间的*CO基团特征峰。c. In2S3(110)晶面与铜掺杂In2S3(110)晶面上CO2还原制乙醇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图。
综上,本研究实现了太阳能驱动PCCR反应中乙醇的卓越产率(1.4 mmol·gcat-1·h-1)与选择性(93.7%)。
在常压条件下,乙醇产率达792.1 μmol·gcat-1·h-1,选择性达94.1%。
通过低温EPR及系列对照实验证实,自旋极化效应促进了3OCCO中间体的形成与稳定。铜-铟双位点则主导了化学吸附态OCCO与OCCOH中间体的生成。
本工作不仅为高效选择性多碳产物光催化CO2还原提供了可行方案,更通过实验证实3OCCO与化学吸附态*OCCO均是CO2还原生成多碳产物的关键中间体。
这种近乎无副产物的CO2制乙醇新路径,为碳捕获与资源化利用开辟了全新方向。
A chiral mesostructured photocatalyst for efficient solar-driven CO2reduction to ethanol. Nat. Synth.,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4160-025-0090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