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从事配位化学、材料化学和催化化学的交叉性研究工作,特别在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晶态多孔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催化功能探索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其中部分研究成果获得2020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研究结果已在国际重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15篇),Angew. Chem.(15篇),Chem(4篇),Nat. Commun.(2篇),Adv. Mater.(6篇),Natl. Sci. Rev.(2篇),Matter(1篇),Acc. Chem. Res.(1篇),Acc. Mater. Res.(1篇),Chem. Soc. Rev.(2篇),Coord. Chem. Rev.(4篇), Mater. Today(1篇)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相关论文被引用26000次以上(H指数:81),其中5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s, Top 1%)。在《Nanoporous Materials: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中撰写书章一章。担任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能源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担任EnergyChem(Elsevier)、Materials(MDPI)、中国化学快报、化学学报、Scientific Reports(NPG)、无机化学学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和顾问委员会委员。承担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教育部、安徽省等多项重要科研任务。
http://staff.ustc.edu.cn/~jianglab/


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海龙教授课题组致力于MOF基催化材料中活性位点微环境的精准调控,并取得了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针对催化中的扩散传质,课题组通过调节MOF孔结构和化学微环境(如润湿性)等,实现催化位点周围反应物尺寸/形状的精确选择和快速扩散。针对反应中的电荷传递,通过MOF调变活性位微环境,有效地调控了电荷迁移距离和分离效率,加速了反应过程。此外,课题组还借助MOF结构和成分的灵活性,通过改变微环境,精确调制催化位点的电子态和配位结构,优化位点本征活性。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还通过微环境调控,实现了传质、电荷转移和催化位点的本征活性等多个关键因素系统性优化,极大改善了催化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