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CL)是一种由电化学反应引发的暗场发光现象,因其低背景和时空可控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体外诊断领域。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ECL探针,在发光效率和信号调制能力方面均优于传统的分子型探针,因此发展高效的量子点电化学发光体系对于提升体外诊断的灵敏度和检测通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量子点的发光过程极易受到表面缺陷的影响,尽管可通过构筑核壳结构或引入表面配体等方式钝化表面态,但宽带隙壳层及惰性表面配体的引入势必会阻碍载流子注入,导致ECL效率的降低。因此,明确量子点配体结构对其ECL性质的影响,对于构建高效量子点电化学发光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成果简介
本工作探究了表面配体对CdSe/CdS/ZnS核/壳/壳量子点ECL性能的影响。随量子点表面配体由油酸缩短为乙酸,其ECL起光电位正移约200 mV,初始ECL强度增大约100倍,表明短配体更有利于ECL的产生。随后基于光谱电化学方法精确测定了具有不同配体的量子点薄膜的载流子注入速率常数。随配体链长缩短,量子点薄膜的电子及空穴注入速率常数均明显增大,这一现象较好地解释了其ECL行为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量子点的表面配体对于其载流子注入过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缩短表面配体可显著改善量子点的ECL性能。
图文导读
图1 CdSe/CdS/ZnS量子点的TEM图像(a)、尺寸分布直方图(b)、吸收及稳态荧光光谱(c)和瞬态荧光光谱(d)。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苏彬,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界面电化学、电化学发光方法和技术、电化学体外诊断、电化学活体分析和运动健康监测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公安部开放课题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等。迄今共发表论文200余篇(IF>10的40余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件。
课题组主页:https://person.zju.edu.cn/binsu
文章信息
Sun H, Cao Z, Qin H, et al. Ligand-controlle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generation from CdSe/CdS/ZnS core/shell/shell quantum dots. Nano Research,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2274-024-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