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21-5895232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ngew:非晶表面反铁电SnO2高效电化学固氮2025-09-22

电化学固氮——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将丰富的氮气转化为氨的可持续途径——在革新人工氮循环方面具有变革性潜力。然而,即便是最先进的催化系统也存在氮气吸附能力不足的问题,严重限制了氨的产率和法拉第效率(FE)。

2025年9月8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康建新、刘利民、郭天祺、郭林在国际著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发表《Antiferroelectric SnO2 Network with Amorphous Surface for Electrochemical N2 Fixation》的研究论文,Xiangyu Chen、Shuning Lv、Yue Liu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康建新、刘利民、郭天祺、郭林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1

 

为克服这一瓶颈,作者巧妙地利用二氧化锡(SnO2)的反铁电特性,与氮分子建立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协同增强氮气的吸附和活化动力学。在此基础上,作者构建了一种具有不饱和非晶表面的三维(3D)多孔二氧化锡网络。

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均表明,所有暴露的反铁电表面都能有效吸附氮气,提升氮气吸附能力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活性位点的可及性。优化后的催化剂表现出优异性能,氨产率达到57.38 µg h-1mg-1cat,法拉第效率(FE)为33.26%,这是水相氨合成催化剂中已报道的最高值之一。

这些突破不仅为涉及气体的电催化剂建立了通用的设计框架,还开创了一种综合策略,以提高下一代可持续能源基础设施中的氮利用效率。

 

2
图1:多孔SnO₂纳米片网络的合成。 a)SnO2的晶体结构(空间群P42/mnm),具有交替上下排列的氧亚晶格构型(图中灰色位点与球体代表Sn原子,红色位点与球体代表O原子)。   b)多孔SnO2纳米片、无孔SnO2纳米片及含颗粒SnO2纳米片的合成流程示意图。   c)、d)多孔SnO2纳米片网络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及放大图。   e)构成多孔纳米片网络的颗粒的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HAADF-STEM)图像,可观察到其无序表面。   f)SnO2(111)表面的O-O二聚体结构可通过释放O2生成氧空位(图中灰色球体代表Sn原子,红色球体代表O原子)。
3
图2:多孔SnO2纳米片网络的不饱和配位结构及其电化学稳定性。 a)多孔SnO2纳米片网络与无孔SnO2纳米片的锡(Sn)3d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b)多孔SnO2纳米片网络与参比样品的Sn K边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光谱。   c)多孔SnO2纳米片网络与无孔SnO2纳米片的k2加权傅里叶变换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EXAFS)光谱。   d)、e)氮还原反应(NRR)过程中,多孔SnO2纳米片网络的原位Sn K边XANES光谱。   f)催化过程中,氧化态调控导致的原位Sn K边位置偏移(每个数据点对应e)中同色标注的X射线吸收光谱(XAS))。   g)、h)初始状态多孔SnO2纳米片网络,及氮还原反应(NRR)进行120分钟时原位状态下的小波变换EXAFS图谱。
4
图3:多孔SnO2纳米片网络的N₂吸附性能。 a)多孔SnO2纳米片网络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   b)多孔SnO2纳米片网络的孔径分布。   c)程序升温脱附(TPD)测试:考察多孔SnO2纳米片网络与无孔SnO2纳米片的N2吸附容量。   d)SnO2的原子结构模型及Sn-O键键长。   e)八面体晶场中SnO2的分子轨道示意图。   f)不饱和SnO2的原子结构模型及Sn-O键键长。   g)N2在(100)晶面上吸附的差分电荷密度图(黄色代表电荷密度增加,蓝绿色代表电荷密度减少)。   h)不同晶面上的N2吸附能。
5
图4:多孔SnO2网络催化剂的电催化氮还原反应(NRR)性能评价。 a)多孔SnO2纳米片网络样品与无孔SnO2纳米片样品,在N2饱和或Ar饱和的0.5 M硫酸钾(K2SO4,pH=2.5)水溶液中的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   b)、c)不同电位下,多孔SnO2纳米片网络样品与无孔SnO2纳米片样品的氨(NH3)产率及法拉第效率(FE)。   d)分别以14N215N2和Ar为进料气进行NRR后,电解液的质子核磁共振(1H NMR)光谱(以硫酸铵(14NH42SO4和(15NH42SO4作为标准样品)。   e)多孔SnO2纳米片网络样品的稳定性实验。   f)本研究催化剂与文献报道的水系中最优NRR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对比图(详细信息参见表S3):横坐标为氨产率,纵坐标为法拉第效率(FE);绿色点代表贵金属基催化剂,紫色点代表过渡金属基催化剂,蓝色点代表主族金属基催化剂,粉色点代表非金属基催化剂。  

 

综上,作者首次提出了利用反铁电SnO2的多极矩与N2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构建三维(3D)多孔、表面非晶的SnO2网络,显著强化氮气吸附与活化,实现水相电化学氮还原产氨速率57.38 µg h-1mg-1cat、法拉第效率(FE)为33.26%,达国际领先水平。

该策略突破了非极性N2难以高效固定的瓶颈,为设计面向气体反应的普适电催化剂提供新范式,对可再生能源驱动的人工氮循环、分布式绿氨合成及碳中和化工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Antiferroelectric SnO2 Network with Amorphous Surface for Electrochemical N2 Fixation.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5.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1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