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光合作用能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在实现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液-固-气三相体系中的析氢反应(HER)受到光吸收不足、传质阻力、逆反应及副反应等限制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共同阻碍了太阳能到氢能的转化效率超过10%,进而影响了其潜在的工业应用。
开发能够直接将水蒸气分解为氢气的气/固两相体系,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种颇具前景的策略。近年来,该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缺乏全面且系统的综述。
2025年10月9日,天津大学巩金龙、于涛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发表题为《Recent Advances of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via Water Vapor Splitting》的综述,Yuchen Guo为论文第一作者,巩金龙、于涛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本文综述了光催化分解水蒸气的基本机理、该领域的前沿进展及各类应用,探讨了驱动这些过程的多种水蒸气产生方法的组织方式。
此外,本文还提出了提高光催化效率的策略,重点关注提高水蒸气产生效率和设计高效光催化剂这两个方面。
本综述为光催化分解水蒸气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所需的理论指导,从而为构建可持续且环境友好的能量转换系统贡献力量。

图1:a)光催化析氢机理图。b)光催化液态水分解与水蒸气分解示意图。

图2:不同类型光热载体的热能产生机理:a)半导体,b)等离激元金属,c)共轭聚合物。

图3:气-固体系相较于液-固-气体系的优势示意图。

图4:a)负载助催化剂CoOOH/Rh、涂覆TiOx或TaOx的SrTiO3: Al示意图。b)水蒸气进料条件下的长期稳定性实验。c)用于光催化水蒸气分解的吸湿性共价有机框架(COFs)示意图。d)水蒸气分解光反应器示意图。e)固态Py-HMPA@Pt的析氢反应(HER)速率。

图5:a)用于水蒸气分解的C-MF@CIZS@Ru示意图。b)不同温度(25 ℃、50 ℃、70 ℃)下析氢反应(HER)路径中吉布斯自由能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c)不同钌(Ru)负载量下所制备样品的析氢反应(HER)速率。d)三相1NC纳米棒体系、1NC/AMS-sink体系、1NC/MS体系与1NC/AMS气-固两相反应体系的析氢反应(HER)速率对比。e)二维层状材料(2DLMs)的析氢反应(HER)速率。f)二维层状材料(2DLMs)中光催化水蒸气分解的机理。
总之,本文综述了光催化水蒸气分解制氢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其基本原理、面临的挑战以及提高光催化效率的策略,重点讨论了水蒸气生成方法和高效光催化剂的设计。
文章系统总结了光催化水蒸气分解的机制,分析了限制其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多种提高效率的策略,包括改进水蒸气生成效率和设计高效光催化剂。
该研究为光催化水蒸气分解制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有助于建立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能源转换系统。
Recent Advances of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via Water Vapor Splitting. Adv. Funct. Mater., 2025.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222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