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21-58952328
范凤茹/李剑锋JACS:通过超薄Pd插层中的活性氢提升Ru的氢气氧化反应速率2023-07-03
研究背景

 

氢气氧化反应(HOR)是阴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AEMFCs)中的基本反应,在碱性条件下其动力学受到Volmer步骤M-Had+OH→M+H2O+e的限制。AEMFCs的HOR半反应仍面临以下问题。
1)低成本、高活性的无Pt阳极催化剂的开发已成为进一步商业化AEMFCs的关键需求。钌(Ru)具有与Pt类似的性质,但价格较低,使其成为Pt基催化剂的潜在替代品。
与其他前过渡金属一样,Ru比Pt更亲氧,并且在相对较低的阳极电位下优先形成Ru-OHad或者Ru-Oad,这使得其在阳极电位范围内保持无氧化物表面以便与Had中间体键合变得困难,从而导致氢氧化反应活性显著降低。因此迫切需要新的策略来解决Ru基催化剂HOR活性不足的问题。
2)此外,探索碱性条件下HOR的反应机理有助于设计高活性催化剂。针对碱性条件下的HOR过程,已经提出了不同的机理,包括双功能机理和氢键能量(HBE)理论。
然而,传统的电化学方法主要提供间接的中间体信息,而其他因素可能会干扰这些实验。此外,红外(IR)光谱是一种最常用的原位表面分析技术之一,但其特征峰对水异常敏感,而且很难获得包含氧物种大量信息的低波数区域。获取反应界面处的分子演化信息,以充分阐明碱性HOR机理仍然具有挑战性。
文章简介
近期,厦门大学范凤茹教授与李剑锋教授合作,将薄层Ru金属层生长在Au@Pd上,以此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晶为模型催化剂,通过将催化反应中间体(OHad)的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证据与原位X射线衍射(XRD)、电化学表征以及DFT计算相结合,以理解Ru基催化剂对HOR活性改善的潜在机制。
结果表明,Au@Pd@Ru纳米催化剂利用Pd插层的氢储存能力来“暂时”存储界面富集的活化氢,且在“氢缺乏界面”自发溢出,与Ru上吸附的OHad发生反应(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同时通过精确控制夹层Pd的厚度对比发现晶格膨胀的超薄插层Pd更有利于活性氢的高效储存和释放,在有效降低反应速率决定性Volmer步骤的能垒中起着重要作用。这项工作深化了我们对HOR机制的理解,并为先进HOR电催化剂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1

文章要点
要点一:精准构筑了一系列夹层Pd厚度可控的Au@Pdx@Ru的纳米晶。结合电镜和HS-LEIS等表征手段我们明确了纳米催化剂的结构信息。
首先,使用配备先进EDX系统的像差校正STEM对样品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纳米晶是以Au为核,且在外延生长了大约三层Pd原子,最外层原子主要为Ru。因为电镜数据显示的往往是单个或者多个颗粒的结构信息,某种程度上并不能代表所有纳米晶的一致性,所以我们结合高灵敏低能离子散射谱(HS-LEIS)来进一步解析纳米晶的结构。
HS-LEIS所获得的信息来自样品最表面,同时通过逐层溅射可获得一定深度的样品组成变化,因而是一种研究表面组成、表面结构以及表面变化过程的有效手段。对Au@Pd@Ru进行的测试数据显示首先捕捉到的信号来源于Ru并未发现Pd和Au的信号(如下图b,c),且随着溅射时间(溅射深度)的延长依次出现Pd和Au的信号。因此我们证明最终合成的纳米晶初始结构从内到外依次是Au-Pd-Ru,且最外层为Ru原子。
2
要点二:通过原位SERS探明界面吸附OHad物种的反应性,解决有关OHad物种在反应体系中的争议性问题。催化性能的测试显示在具有超薄Pd层结构的Au@Pd上生长Ru的催化剂表现出最优的催化活性,且活性随着Pd层厚度增加而降低。使用原位SERS直接观察界面吸附的OHad变化,结合电化学数据明确其为碱性条件下HOR重要的反应中间体。
3
要点三:将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结合,探明Au@Pd@Ru催化剂在HOR中的新反应机理。在HOR电位范围内,尤其是在高电位下,Ru表面容易形成Ru-OHad或Ru-Oad(已经被原位SERS确认),因此Ru不再能够支持氢的解离和吸附,从而失活。
然而,上述讨论的HOR活性数据表明,Au@Pd@Ru在0.6 V vs. RHE下仍然保持着高氧化电流,这似乎很不寻常。换句话说,在被氧化物占据的未合金化Ru表面上,Volmer步骤仍然发生,这似乎与传统理解不一致。
众所周知,由于氢的原子半径极小,它可以轻松穿透金属层。例如,Sorok等人报道了氢可以穿过7 nm的Ru金属层。另一方面,氢也可以穿过金属层或直接储存在Pd晶格中。
通过结合原位XRD、电化学表征和理论计算。我们发现夹层Pd对氢的特殊能力对界面Ru活性位的催化性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即Au@Pd@Ru纳米催化剂可以利用Pd插层的氢储存能力来“暂时”存储界面富集的活化氢,且在“氢缺乏界面”自发溢出,与Ru上吸附的OHad发生反应。同时通过精确控制夹层Pd的厚度对比发现晶格膨胀的超薄插层Pd更有利于活性氢的高效储存和释放,在有效降低反应速率决定性Volmer步骤的能垒中起着重要作用。
6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共同第一作者为厦门大学博士生宋现孟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张霞光和厦门大学硕士生邓永亮。厦门大学范凤茹教授、李剑锋教授和南子昂博士为该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纳米晶结构的HS-LEIS测试得到了厦门大学陈明树教授的大力支持。原位XRD的表征是与厦门大学谢兆雄教授团队合作完成。
文献信息
https://doi.org/10.1021/jacs.3c02604
Improving the Hydrogen Oxidation Reaction Rate of Ru by Active Hydrogen in the Ultrathin Pd Interlayer
Xianmeng Song, Xia-Guang Zhang, Yong-Liang Deng, Zi-Ang Nan,* Weishen Song, Yanjie Wang, Linzhe Lv, Qiaorong Jiang, Xi Jin, Yanping Zheng, Mingshu Chen, Zhaoxiong Xie, Jian-Feng Li,* Zhong-Qun Tian, and Feng Ru Fan*
DOI: 10.1021/jacs.9b07172
导师介绍
范凤茹教授
https://chem.xmu.edu.cn/info/1420/9282.htm
李剑锋教授
https://chem.xmu.edu.cn/info/1418/1227.htm

 

最新产品
园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