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21-58952328
Nature Catalysis:MOF负载双铜中心协同氢化CO2至乙醇2019-07-16

▲共同第一作者:安冰,李哲;通讯作者:汪骋

论文DOI:10.1038/s41929-019-0308-5

CO的氢化转化被认为是碳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方向。其中,将 CO直接氢化生成乙醇是极具价值但也富有挑战的途径。乙醇合成的难点在于其氢化过程中 C-C 键生成速率及 C-O 键断裂速率的调控。速率失衡将会导致单碳产物或是长链烷烃的生成。

近日,厦门大学的汪骋教授课题组设计了一种 MOF 负载的双铜中心催化剂,利用双金属位点实现了高效选择性氢化 CO至乙醇,表现出了>99 % 的选择性以及 4080 的最高反应转化数(TON)。并凭借 MOF 材料清晰的催化位点提出了双铜中心协助进行 C-C 键生成步骤的机理。

▲图1. ZrO2 和 Zr12-SBU 作为铜催化剂载体的对比 a) ZrO负载 Cu 用于 CO氢化至甲醇; b) MOF 中的 Zr12-SBUs 负载的双 Cu金属中心用于 C2+ 含氧产物的生成。

为了避免传统催化剂中金属中心团聚的现象,研究人员选用了一种含有 Zr12 节点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载体,通过对节点上的羟基基团使用 TMSLi 进行去质子化,然后加入 Cu 源进行金属负载的后修饰组装技术将 Cu活性中心负载在金属节点上,实现了双铜金属中心的构建。这样的催化剂结构有效避免了催化位点的团聚,使得催化剂可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以及选择性。这样的双 Cu中心不仅可以通过氧化加成机制进行氢气的活化,还可以在碱金属离子的协助下实现 C-C 键生成,从而实现 CO到乙醇的转化。其中 Cs修饰的催化剂在使用超临界 CO2(30 MPa CO2,5 MPa H2,85 oC,10h)条件下,达到了 4080 的 TON 以及 >99 % 的乙醇选择性。

▲图2. CO氢化反应效果 a) 不同催化剂催化生成乙醇的 TONs(10 小时内每个铜原子上生成的乙醇分子数)。b) 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对比(空心星形, H2/CO2 = 3, P = 2 MPa, Temp = 100 oC; 红色星形, 30 MPa CO2, 5 MPa H2, Temp = 85 oC。c) 不同碱金属修饰催化剂的选择性对比。

研究人员还发现,催化剂中的碱金属离子对于催化剂的活性及选择性都有巨大的影响。直接负载金属之后的催化剂(含 Li+)的乙醇选择性仅有 66.3 %,但通过使用不同碱金属的盐溶液进行溶剂交换之后,其活性与选择性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催化效果 Cs+>K+>Na+>Li+。这与之前文献中报道的碱金属助催化剂结果一致。通过对金属节点上负载不同数量的 Cu 进行活性对比,研究人员得出了氢气氧化加成步骤与 C-C 键生成步骤均发生在双金属中心上的结论。C-C 键生成步骤的机理也进一步通过同位素示踪实验进行了研究,表明应为-CHO 基团与活化的甲醇分子之间的偶联。结合理论计算的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相应的催化循环。

▲图3. Zr12-bpdc-Cu 催化剂上 CO氢化生成甲醇和乙醇的机理

与之前报道的催化剂相比,该催化剂选用了储量丰富的 Cu 在 MOF 上进行负载,有着极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当然,该工作也有一个明显的不足,即催化剂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该工作不仅展示出了 MOF 材料作为催化剂载体的独特性,也为铜基催化剂催化 CO氢化至乙醇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认识。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 Nature Catalysi上。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为厦门大学的博士生安冰和李哲,X-射线吸收光谱数据收集方面得到了芝加哥大学博士生宋洋的帮助。芝加哥大学的林文斌教授对该工作也提供了指导。

最新产品
园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