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21-58952328
Angew. Chem. :空间位阻设计实现甲胺基钙钛矿的表面端基化2023-12-31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的软晶格特性使其易发生离子迁移,导致钙钛矿组分分解,影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及稳定性。目前常用的策略和方法是利用结构更加稳定的低维钙钛矿,构筑低维/三维(LD/3D)异质结来提升钙钛矿薄膜的稳定性。然而,低维钙钛矿覆盖层不仅会影响器件的电荷传输性能,近期的研究还发现在光、热、电等多场耦合作用下,低维钙钛矿中的有机配体可能会与三维钙钛矿薄膜反应并进一步渗透到体相部分,导致器件长期稳定性降低。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赵一新教授团队提出了对无机钙钛矿进行表面端基化的策略(Joule 2018, 2, 2065),利用功能阳离子钝化钙钛矿表面缺陷并提升稳定性,这一方法已在无机钙钛矿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功能有机阳离子极易与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发生离子交换,因此难以在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中实现有效的表面端基化,成为领域的一大挑战和难题。

近日,赵一新教授团队通过设计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功能阳离子,对离子交换过程进行动力学调控,成功实现了对最易发生离子迁移的甲胺铅碘(MAPbI3)钙钛矿的表面端基化,获得了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该研究对比两种具有不同空间位阻的季铵阳离子:乙基三甲基铵(ETA+)和苄基三甲基铵(BTA+),并制备了低维钙钛矿单晶。晶体结构解析表明,不同于ETA+形成一维(1D)钙钛矿,具有更大空间位阻的BTA+会形成一种独特的1.5D钙钛矿,其铅碘八面体连接方式兼具1D钙钛矿的面共享形式和2D钙钛矿的角共享形式。在对MAPbI3钙钛矿表面处理过程中,BTA+具有的更大的空间位阻能够抑制形成1.5D钙钛矿的离子交换过程,从而实现了BTA+对MAPbI3的表面端基化。相比于形成1.5D/3D的低维异质结,BTA+表面端基化对钙钛矿薄膜的缺陷钝化和能级调控效果更加显著。该方法还具有工艺窗口宽的优势,适用于大面积钙钛矿薄膜的表面端基化处理。

 

 

1
该研究工作为表面端基化策略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及大面积组件表界面处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文信息

Surface Termination on Unstable Methylammonium-based Perovskite Using a Steric Barrier for Improv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Yanfeng Miao, Meng Ren, Haifei Wang, Lei Lu, Xiaomin Liu, Yuetian Chen, Prof. Yixin Zhao

文章第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缪炎峰,通讯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赵一新。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31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