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21-58952328
Angew. Chem. :四氮壬并苯的表面合成与表征2025-07-09
并苯作为重要的多环芳烃,因其独特的π共轭特性及在有机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潜力备受关注。通过氮原子对并苯骨架中CH单元进行等电子替换可以得到氮杂并苯,能其显著提升并苯的抗氧化、抗光降解和抗二聚能力。这类材料在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s)中表现出卓越的电荷传输性能,部分衍生物载流子迁移率创下纪录。氮杂并苯具有丰富的结构多样性(氮原子位置、数量等),为其电子性质的精确调控提供了可能。然而,长氮杂并苯(环数≥5)研究仍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系统性实验研究明显不足。

 

 

1
近日,来自德国马尔堡大学的J. Michael Gottfried 教授课题组与德国海德堡大学的Michael Mastalerz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溶液与STM 针尖操纵相结合的方法在Au(111)上合成四氮杂并九苯,并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谱(STM/STS)、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nc-AFM)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以及多参考态计算(multireference calculation)对其结构和电子性质进行了研究。

2
此研究采用溶液-表面协同策略,首先通过手性辅助合成获得对映体纯乙烯基桥连四氮杂并九苯前体。该前体在超高真空中沉积至Au(111)表面后,在4 K下通过两步STM针尖操纵实现乙烯基脱保护,成功制备出四氮杂并九苯。不同高度的nc-AFM高分辨成像清晰揭示了其稠环结构,恒流模式nc-AFM证实了氮位点的非氢化状态。频率偏移-针尖高度曲线显示分子吸附高度约300 pm,表明分子与表面的弱相互作用,且分子沿Au(111)的[112̅]晶向排列,氮原子吸附在表面洞位点。

3
STS测量表明四氮杂并九苯的分子能隙为1.49 eV,较并九苯(1.19 eV)显著增大,这源于氮原子对HOMO能级(ΔE=0.49 eV)的稳定化作用强于LUMO能级(ΔE=0.19 eV)。DFT计算显示其基态为开壳层,且其模拟图像与实验dI/dV图像高度吻合。更精确的CASSCF计算证实了DFT结果,并揭示四氮杂并九苯的双自由基特性弱于并九苯,与实验观测的前沿轨道稳定化趋势一致。此外,观测到的金配合物形成现象进一步佐证了其开壳层双自由基性质,表明分子具有极高的反应活性。

7
核独立化学位移(NICSzz(1))、诱导电流密度各向异性(ACID)及磁诱导电流(GIMIC)分析表明:四氮杂并九苯在闭壳层基态下中心区域呈现强芳香性,而在开壳层基态中显著减弱;末端环则呈现相反趋势,即开壳层构型下芳香性更强。这一规律与较短氮杂并苯一致,但与含双吡嗪单元的四氮杂并十一苯的报道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不仅发展了氮杂并苯的表面合成新策略,更为多环芳烃电子性质的精准调控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德国马尔堡大学的洪堡博士后阮子林(表面合成及理论计算)以及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博士后叶力萍(溶液合成)。

文信息

On-Surfac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etraazanonacene

Zilin Ruan, Liping Ye, Yogendra Singh, Tim Naumann, Faming Kang, Ye Liu, Michael Mastalerz, Michael Gottfried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50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