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震教授、胡贝副研究员团队在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上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一种创新的“硒原子探针”策略。他们通过在DNA连接酶的辅因子ATP的α-磷酸上用一个硒(Se)原子替换一个非桥接氧(O)原子,构建了ATP的类似物ATPαSe。研究发现,这个看似微小的“原子突变”极大地增强了DNA连接酶对碱基错配的敏感性,使其连接特异性提升高达1000倍,并将错配识别区域从切口邻近位点拓展至上下游各4个核苷酸(共8 nt),并且对多种碱基错配类型均可以达到较好的识别效果。
机理研究表明,特异性的提升源于Se原子削弱了酶活性中心的关键相互作用,导致错配底物的催化速率(kcat)显著降低。更重要的是,该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在多片段基因合成金门组装(Golden Gate)中,将组装效率提升超过200倍;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中,成功抑制了背景信号,实现了检测的高准确性。这项工作不仅为研究核酸-蛋白质相互作用提供了全新的原子精度工具,也为开发高保真、高效率的基因组装和分子诊断技术开辟了新路径。






(1)高保真基因合成:在极具挑战性的多片段(9片段和15片段)GFP基因的金门组装中,使用ATPαSe的阳性克隆率(组装成功率)比使用ATP时提升了超过200倍,解决了基因合成中的错配难题。
(2)高特异性SNP检测: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中,ATPαSe能够有效抑制由野生型模板引起的背景信号干扰,实现了对6种不同SNP突变的精准、无背景的“真阳性”检测,展示了其在精准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
Dejin Xu, Bei Hu, Xiaoling Ding, Tong Qin, Ting Li, Jiaxin Li, Danyan Luo, Lu Chen, Yunfan Xu, Jun Zhang, Han Kang, Yang Zhang, Prof. Zhen Huang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4249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