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21-58952328
Angew. Chem. :碱基切除修复酶引导的DNA自组装2022-08-04
各种原因导致的DNA损伤可能会引起DNA突变,进而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引发癌症等疾病。DNA修复酶作为一类重要的酶,能够通过各种机制识别并纠正这些DNA异常,起着维持基因组完整性的作用。其中,碱基切除修复(BER)途径是最重要的修复机制之一,涉及的30多种酶协同作用以维持DNA的完整性。在BER途径中,损伤的碱基被识别后,尿嘧啶DNA糖苷酶、氧代鸟嘌呤糖苷酶等DNA糖苷酶会将相应的损伤碱基移除。BER酶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这些酶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以及很多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还可以被用来控制新发展的生物技术系统,从而进一步应用于传感和药物递送。

近20年来,人们运用DNA纳米技术创造了很多由人工合成核酸组成的、可应用于传感和药物递送的生物分子器件。例如,人工合成的核酸可作为构建模块,组装成可编程的DNA纳米结构,这些结构又能被进一步以埃级精度修饰上各种化学和生物物质。利用DNA纳米结构的可编程性,可以使其在不同触发信号的作用下发生组装/解组装、或空间结构的改变,最终产生可测量的输出信号,或者释放出药物。目前报道的各种触发信号包括:DNA、小分子、抗体、pH、温度、光。DNA修复酶有着较高的多样性、以及与DNA的相关性,然而,还没有以这些酶为触发信号,来控制DNA纳米结构的组装的报道。

1
图1 碱基切除修复(BER)酶引导的DNA砖块自组装。

基于上述启发,意大利罗马大学Francesco Ricci课题组提出可以利用BER酶,以可预测的、正交的方式来控制DNA纳米结构的组装。为此,作者应用了一种由5条不同DNA链杂交而成的双交叉DNA砖块(DAE-E),砖块上4个5 nt的粘性末端使得砖块能够自发组装成微米级的空心管状聚合体(图1a;红色部分为粘性末端)。根据之前的报道,DAE-E的自组装能力可以被一条DNA链(称为侵入链或抑制链,能够封闭4个粘性末端之一)可逆地抑制,之后,自组装能力又可被另一条DNA链激活(称为抗侵入链或激活链,能够通过链取代反应使侵入链脱离砖块)。为了实现BER酶控制的DNA砖块自组装,作者设计了针对不同BER酶的、含有不同突变碱基的dsDNA组件(图1b)。dsDNA组件上的突变碱基在相应BER酶的作用下被移除,形成缺碱基位点或缺口后,dsDNA失去稳定性并释放激活链,接着DNA砖块被激活链激活,开始自发组装成管状结构。

2
图2 尿嘧啶DNA糖苷酶(UDG)引导的DNA砖块自组装。

首先,作者尝试用尿嘧啶DNA糖苷酶(UDG)来控制相应的组件(图2a)。UDG能够水解ssDNA或dsDNA上的脱氧尿嘧啶,进而导致缺碱基位点的形成。在该实验中,UDG响应性组件由1条激活链(绿色,标记了荧光)和1条含有4个脱氧尿嘧啶的互补链(黑色,修饰了猝灭剂)组成。在UDG的作用下,脱氧尿嘧啶位点变为缺碱基位点,dsDNA因此失去稳定性并释放激活链,该激活链再激活DNA砖块。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以及非变性PAGE电泳的结果证明了UDG诱导的激活链释放,并且当UDG浓度在0.1-20 U/mL的范围内时,释放速率具有UDG浓度依赖性(图2a-b)。接着,为了在不涉及复杂自组装过程的情况下证明释放的激活链能够激活DNA砖块,作者采用了缺少粘性末端,因而无法自组装的对照砖块来进行实验(图2c)。当激活链存在时,砖块被激活,对照砖块上的荧光染料与侵入链上的猝灭剂分开,荧光信号增强。结果显示,随着UDG浓度由0.1 U/mL逐渐升高至20 U/mL,激活砖块所需的时间(t1/2_Act,50%砖块被激活所需的时间)由230 ± 5 min缩短至1.9 ± 0.2 min(图2d)。然后,为了证明UDG能被用来控制DNA砖块的自组装,作者采用了含有粘性末端的砖块来进行实验(图2e)。作者在砖块内部标记了荧光染料Q670,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跟踪自组装的情况。结果显示,在未加入UDG的条件下,孵育48 h时仍然观察不到组装体的形成,随着UDG浓度由0.01 U/mL逐渐升高至20 U/mL,孵育24 h时的组装体平均长度(<L>,μm)由0.6 ± 0.1 μm增加至2.1 ± 0.2 μm,结构总数(<C>,结构数量/mm2)的变化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图2f、g)。

3
图3 甲酰胺嘧啶DNA糖苷酶(Fpg)引导的DNA砖块自组装。

为了进一步证明该方法的通用性,作者转向了甲酰胺嘧啶DNA糖苷酶(Fpg)。Fpg能够识别并切除8-氧-7,8-二氢鸟嘌呤(GOXO),最终使得DNA链上产生1核苷酸的缺口。如图3a所示,作者设计的Fpg响应性组件由2条链组成,其中1条链的内部含有1个GOXO,该碱基将随机序列(黑色部分)和激活序列(红色部分)分开。当Fpg存在时,响应性组件因为Fpg的作用而失去稳定性,并释放激活链。非变性PAGE电泳的结果证明,激活链的释放具有Fpg依赖性(图3b)。利用缺少粘性末端的对照砖块,作者证明了释放的激活链能够激活DNA砖块,且该过程具有Fpg浓度依赖性(图3c、d)。随着Fpg浓度由1 U/mL逐渐升高至100 U/mL,激活砖块所需的时间(t1/2_Act)由40.0 ± 0.8 h缩短至1.0 ± 0.2 h。作者又在含有粘性末端的砖块内部标记了荧光染料Q570,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跟踪自组装的情况(图3e)。结果显示,在未加入Fpg的条件下,孵育48 h时仍然观察不到组装体的形成,随着Fpg浓度由5 U/mL逐渐升高至100 U/mL,孵育24 h时的组装体平均长度(<L>,μm)由1.3 ± 0.2 μm增加至3.6 ± 0.3 μm,结构总数(<C>,结构数量/mm2)的变化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图3f、g)。

4
图4 利用2种BER酶来控制砖块在组装体中的分布。

为了证明这2种响应性组件是正交的,能在同一体系中独立发挥作用而不受干扰,作者向同一溶液中加入了这2种响应性组件、以及相应的2种DNA砖块。其中,2种DNA砖块含有相同的粘性末端,因而能够发生共组装(图4a)。UDG和Fpg分别诱导不同的组件释放出激活链,特定的激活链再分别激活不同的砖块。通过荧光显微镜,可以容易地区分出被不同荧光团(Q670或Q570)标记的2种砖块。如图4b所示,通过改变2种酶的浓度,可以控制砖块在组装体中的分布。当只存在1种酶时,形成只由1种砖块组成的、绿色或红色的组装体;当2种酶的总体活性相当时,形成同时含有2种砖块的组装体。2种砖块在组装体中的分布依赖于它们被激活的速率,可以用激活砖块的摩尔比例(χG和χR)来方便地表示2种砖块在组装体中的分布。例如,当溶液中只存在绿色的激活砖块时(即χG = 1),形成了完全是绿色的组装体;当χG = χR = 0.5时,形成了绿色砖块和红色砖块含量相当的组装体。所以,作者根据之前观察到的、依赖UDG或Fpg浓度的组装速率(图2f、3f),建立了关于χG的动力学模型(图4c)。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酶浓度下,模型预测的χG均能与实验测得的χG很好地对应(R2 = 0.99)。

5
图5 2种BER酶引导的DNA砖块可逆自组装/解组装。

之后,作者进一步尝试用这2种BER酶来控制DNA砖块的可逆自组装/解组装。作者采用了上述Fpg响应性组件(图3),并设计、表征了新的UDG响应性组件,该UDG响应性组件会在UDG的作用下释放侵入链,侵入链再结合砖块的4个粘性末端之一,引起组装体的分解(图5a)。实验结果显示,向含有2种响应性组件、以及未激活砖块的溶液中加入Fpg后,形成了管状结构,接着再加入UDG,形成的管状结构则完全分解(图5b)。

6
图6 用BER酶抑制剂来控制DNA砖块的激活。

基于以上结果,作者尝试在BER酶引导的DNA砖块自组装体系中加入BER酶抑制剂,从而用BER酶抑制剂来控制DNA砖块的激活。尿嘧啶糖苷酶抑制剂(UGI)是一种小蛋白,能与UDG形成稳定的UDG-UGI蛋白复合物,从而抑制UDG的活性。如图6a所示,随着UGI浓度的升高,组装体的平均长度(<L>,μm)逐渐缩短,当UGI浓度达到10 U/mL时,观察不到结构的形成。2-硫代黄嘌呤(2TX)是一种Fpg抑制剂,如图6b所示,随着2TX浓度的升高,组装体的平均长度(<L>,μm)逐渐缩短,当2TX浓度达到10 mM时,观察不到结构的形成。最后,作者尝试用2种BER酶抑制剂来控制同一体系中2种砖块的激活。在该实验中,所采用的2种砖块含有相同的粘性末端,但2种砖块能被不同的激活链选择性地激活(图6c)。当2种抑制剂均不存在时,2种砖块被激活后共组装成同时含有2种砖块的组装体;只存在1种抑制剂时,形成了完全是绿色或红色的组装体。此外,也可以通过改变抑制剂浓度来调节相应砖块在组装体中的分布。

总之,作者设计了2种具有BER酶响应性的dsDNA组件,组件中的脱氧尿嘧啶或8-氧-7,8-二氢鸟嘌呤被UDG或Fpg识别并切除后,dsDNA失去稳定性,释放出控制DNA砖块自组装的激活链或侵入链。该方法具有可编程性,并且2种响应性组件能在同一体系中独立发挥作用,选择性地作用于特定砖块。根据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以及2种酶的浓度,可以精确地预测出2种砖块在组装体中的分布。也可以用BER酶抑制剂来选择性地控制相应砖块的激活,进而控制砖块在组装体中的分布。

文信息

DNA Tile Self-Assembly Guided by Base Excision Repair Enzymes

Nada Farag, Gianfranco Ercolani, Erica Del Grosso, Francesco Ricci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208367

最新产品
园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