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021-58952328
CEJ:CoAl-LDH与Mo:BiVO4光阳极耦合实现稳定和高性能的水分解2023-06-01
氢气是一种高能量密度的绿色清洁能源,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光伏电池,利用半导体将阳光转化为电流,被视为光电化学(PEC)水分解的关键技术。一般来说,PEC水分解反应包括光电阴极的析氢反应(HER)和光电阳极的析氧反应(OER)。然而,由于OER的四电子缓慢过程,如何制备高效的光电阳极催化剂是PEC水分解的关键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材料被提出作为光阳极材料,在这些候选材料中,BiVO4因其2.4 eV的窄带隙、合适的带边位置、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好、成本低和无毒而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材料之一。然而,其固有的一些缺点,如载流子迁移率差、载流子复合严重,限制了其被广泛应用。

 

基于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陈代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俊英和清华大学姚文清(共同通讯)等人首先以原子层CoAl-LDH为助催化剂,然后通过简单浸涂法修饰了Mo:BiVO4,最终设计出具有自修复性能的Mo掺杂BiVO4/超薄CoAl-LDH(Mo:BVO/CoAl-LDH-u)光电阳极。
1
本文在典型的三电极体系和1 M硼酸钾(KBi,pH=9.5)中,在AM 1.5 G光照下测试了光电阳极的PEC性能。测试后发现,纯BiVO4的起始电位(定义为光电流密度为0.1 mA cm-2时的电位)为0.55 VRHE,其在1.23 VRHE时的光电流密度为1.6 mA cm-2。掺杂Mo后,催化剂的起始电位略微负移至0.26 V,在较高的偏置电压下,光电流迅速增加,最终在1.23 VRHE时达到4.0 mA cm-2。这个结果意料之中的,因为Mo的掺杂调节了BiVO4的功函数,提高了催化剂的电荷分离效率。
之后,当催化剂负载CoAl-LDH-u(超薄CoAl-LDH)纳米片后,可以惊喜的发现Mo:BVO/CoAl-LDH-u在1.23 VRHE时电流密度达到5.8 mA cm-2,是Mo:BVO的1.5倍。然而,与负载CoAl-LDH-u不同的是,在Mo:BVO上负载CoAl-LDH-b(块状CoAl-LDH)使催化剂的光电流密度降低。这一现象表明,超薄的结构因为传输长度最短而有利于光生电荷的传输,而块状结构则阻碍了空穴传输。此外,CoAl-LDH-b和CoAl-LDH-u的极化曲线几乎相同,光电流密度很小,表明两者对PEC活性的贡献很小,因此Mo:BVO/CoAl-LDH的高光电流密度来自于CoAl-LDH-u析氧助催化剂的作用。
除此之外,本文还计算了BiVO4、Mo:BVO和Mo:BVO/CoAl-LDH-u电极的入射光-电流转换效率(IPCE,1.23 VRHE)。研究发现,在整个光响应范围内,IPCE从高到低的顺序为:Mo:BVO/CoAl-LDH-u>Mo:BVO>BiVO4。BiVO4光电阳极在425 nm处IPCE值最高,为25%,而Mo:BVO/CoAl-LDH-u光电阳极在350 nm处IPCE值最高,为90%。
应用偏置光子电流效率(ABPE)是评价光电阳极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参数,令人满意的是,Mo:BVO/CoAl-LDH-u在0.73 VRHE时的ABPE最大值达到1.87%,约为Mo:BVO的2倍,为BiVO4的9倍。结果表明,Mo:BVO/CoAl-LDH-u光电阳极具有最好的PEC活性,这表明CoAl-LDH-u作为助催化剂可以显著提高Mo:BVO光电阳极的PEC性能。
2
综上所述,本文实现了通过简单的浸涂策略对催化剂进行改性。与CoAl-LDH-b相比,超薄CoAl-LDH-u具有与Mo:BVO更匹配的能带能,这十分有利于电荷的转移,且n-n结接触更紧密,使Mo:BVO表面态钝化,抑制表面电荷复合,从而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PEC活性。CoAl-LDH-u作为一种高效的析氧助催化剂,有效地提高了表面电荷转移效率,促进了催化剂的OER。此外,Co2+转化为Co3+可以快速获得光生空穴,极大地加快了质子转移过程,使Mo:BVO光电阳极的速率决定步骤转变为非质子转移过程。
有趣的是,Mo:BVO/CoAl-LDH-u光电阳极具有自修复功能,即在空气中由于氧缺陷的修复和伴随的Co3+/Co2+循环,其PEC性能可以恢复。总之,本研究为改善光电阳极的电荷分离、转移和水氧化动力学提供了一种合理的策略,有望为高效光电阳极的设计提供指导。
3
Coupling of Self-Healing Atomic layer CoAl-LDH onto Mo:BiVO4 Photoanode for Fast Surface Charge Transfer toward Stable and High-Performance Water Splitt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23, DOI: 10.1016/j.cej.2023.142893.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3.142893.

 

最新产品
园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