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 1

图 1
使用核磁共振方法(COSY,NOESY,1H-1H核磁共振耦合常数)结合分子模拟研究确定了epipolone (1)的相对立体化学。H-11信号仅在δ1.48处显示出与H-10信号的质子COSY相关。H-11、H3-15和H3-16之间的强NOESY相关建立了分子底面上这些质子的空间邻近性。类似地,H-6、H3-16和H3-17之间的NOESY相互作用将这些质子分配到1的面下。COSY谱的进一步分析使我们能够追踪H-10到H3-16甲基的长程1H-1H耦合。然而,在解释NOESY数据时,没有观察到后两个质子之间的相关性,这意味着两个质子都位于环结构的相对两侧。另一方面,H-10和H-3β之间有明显的NOESY相关性,信号显示H-10也在环的上面,确定了几何构型。没有获得数据来建立epipolone (1)的绝对构型。
在CDCl3溶液中,epipolone(1)被异构化,得到名为isoepipolone (2)的产物,其结构通过组合光谱法确定,包括大量的2D NMR实验。应用这些组合的核磁共振方法得到了表2中列出的所有质子和碳的明确分配,并分配出2的完整结构。获得了无色油状的化合物,从HREIMS获得的分子式C20H30O2表明2是epipolone (1)的异构体。此外,2和1的核磁共振谱的比较证实了它们结构之间的总体相似性(见表1和2)。H-9αβ相对较高的场化学位移帮助我们确定了C-7(而不是C-8)末端双键的位置,从而证实了这种骨架的不规则“头尾相连”的异戊二烯构型。而许多剩余的核磁共振光谱特征表明,这些化合物的结构之间没有进一步的差异,这意味着2可能是由酸催化1的环氧化物开环形成的。观测到的H-6和H2-5αβ之间的质子耦合常数与NOE数据一致。H-5β(δH1.63)和 H-3β(δH2.53)的NOESY相关性,又显示了在δ1.49处的H-10信号的NOE。总的来说,这些数据证实了化合物1和2中C-10位的质子确实是β导向。2中的一个额外的NOE相互作用定义了C-16甲基和环A中的C-6质子之间的顺式关系。在环B和环C中,次甲基质子H-11和C-1和C-4上的甲基质子之间的相关性显示了它们在分子结构面下各自的邻近性。

表 2

表 3
总结:从Epipolasis reiswigi海绵中分离出两种二萜,epipolone (1)和epipolol (3),它们是通过萜类途径产生的,三碳环结构具有不规则的“头尾相连”异戊二烯构型。1和3的结构主要通过1D和2D NMR方法和化学转化来阐明。
本文于2001年5月8日发表于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第一作者为Abimael D.通讯作者为Rodrıguez,通讯地址:Puerto Rico大学化学系P.O. Box 23346, San Juan, Puerto Rico 00931-3346。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jo0104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