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姜辉、龚军芳教授针对这一科学问题,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亚胺-吡啶-恶唑啉(IPO)钴催化剂,系统研究了配体结构对异戊二烯聚合的影响。该研究不仅为高性能合成橡胶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分子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过渡金属催化配位聚合作为异戊二烯聚合的有效策略,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精准调控催化剂结构实现对聚合过程的精确控制,从而制备具有特定微观结构的聚异戊二烯材料。这一领域的重要突破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Brookhart研究团队开创性地开发了二亚胺基Ni(II)和Pd(II)配合物用于乙烯均聚和共聚的催化体系。相较于传统的前过渡金属催化剂,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价格低廉,路易斯酸性更低,对极性单体的耐受性更强等特点。在众多后过渡金属催化剂中,钴基催化剂因其丰富的配位模式、优异的反应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在异戊二烯聚合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郑州大学姜辉、龚军芳教授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亚胺-吡啶-恶唑啉(IPO)配体的钴催化剂,系统地研究了配体修饰对异戊二烯聚合的影响。该研究采用创新的合成路线通过多步反应高效合成了IPO配体钴配合物。如图1所示,以2-氰基-6-溴吡啶为原料,首先采用Stille偶联反应制备2-氰基-6-(1-乙氧基乙烯基)吡啶1,随后通过酸催化与苯胺衍生物缩合生成亚胺-吡啶中间体2,再经锌催化环化构建手性恶唑啉环3,最终与CoCl2配位得到目标催化剂4a-4d,产率达61%-90%。





Jin-Kui Liu, Jiayu Niu, Bo Zhang, Xiuge Hao, Mao-Ping Song, Hui Jiang, Jun-Fang Gong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DOI: 10.1002/ejoc.202500471







